
一、会议日程
1、报到及开幕式议程
时间 |
事项 |
地点 |
主持人 |
11月18日 |
14:00-22:00 |
参会人员报到14:00—22:00 晚餐18:00 |
万力多大酒店 |
余红艳 |
20:00-21:30 |
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会议(线上线下) (腾讯会议号:227203835) |
学术交流中心二楼会议室 |
赵渭绒 |
11月19日 |
7:00-8:30 |
早餐 |
万力多大酒店 |
|
8:10-9:00 |
学者现场签到(领取会议资料) |
新图书馆报告厅门口 |
翁士洋 |
9:00-9:25 |
开幕式 (腾讯会议号: 297335791) |
1. 成都大学党委书记刘强致辞 2. 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曹顺庆致辞 3.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叶舒宪致辞 4. 四川大学副校长姚乐野致辞 5. 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芯致辞 |
新图书馆报告厅 |
杨玉华 |
9:25-9:45 |
参会人员合影 |
升旗广场 |
张蓉 |
|
|
|
|
|
|
2、主题报告议程
11月19日 |
主题报告【一】会议号:297335791 |
时间 |
事项 |
地点 |
主持人 |
1)9:45-10:00
2)10:00-10:15
3)10:15-10:30
|
Steven TÖTÖSYde ZEPETNEK斯蒂文·托托西:Nobel in Literature 2002 Imre Kertész, Holocaust Literature, and Readership
曹顺庆:《文明互鉴与文化多样性》
叶舒宪:《面对三星堆的失语:四重证据法重建中国思想史原点》
|
新图书馆报告厅 |
徐新建 |
茶歇 10:30-10:50 |
4)10:50-11:05
5)11:05-11:20
6)11:20-11:35
|
张辉:《乡愁与超越乡愁——荷尔德林、奥尔巴赫与塔可夫斯基的三个片段》
曾艳兵:《比较文学的前沿问题与学术川军的全球视野》
傅勇林:《文明互鉴与实践》 |
新图书馆报告厅 |
徐新建 |
主题报告【二】 |
7)11:35-11:50
8)11:50-12:05
9)12:05-12:20
|
高旭东:《中国文学发展中的西方因子与西方文学发展中的中国因子》
张哲俊:《同名同趣:同一地名的生活世界来源与文学想象》
杨玉华:《天府文化史上的几次海外文化交流互鉴》
|
新图书馆报告厅 |
徐新建 |
午餐 12:20-13:30 行政楼(南大门对面)负一楼餐厅 |
分组论坛 14:00-18:00(具体安排见下表3、分组论坛议程) |
晚餐 18:00 行政楼(南大门对面)负一楼餐厅 |
11月20日 |
早餐 7:00-8:30 |
主题报告【三】及小组汇报(会议号:165972591) |
时间 |
事项 |
地点 |
主持人 |
9:00-9:15
9:15-9:30
9:30-9:45
9:45-10:00
10:00-10:10 (10分钟/组) 10:10-10:20
10:20-10:30 |
Theo D’haen西奥·德汉:Rewriting World Civilization/World Literature History Reflections Caused by Contributing to Literature: A World History
徐新建:《福柯的“嘲讽”与金刚的“棒喝”——文明跨界的通约问题》
曾明:《文明互鉴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思考》
金惠敏:《“星丛共同体”概念:作为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与文明对话论的存在论缝合》
第一组 文明互鉴与文化多样性小组汇报
第二组 文明互鉴与中西对话小组汇报
第三组 文明互鉴与中国文论话语重建小组汇报 |
新图书馆报告厅 |
谭筱玲 |
茶歇 10:30-10:45 |
10:45-10:55
10:55-11:05
11:05-11:15
11:15-11:25
11:25-11:35
11:35-11:45 |
第四组 科幻、神话与藏羌彝走廊多民 族文学小组汇报
第五组 中外文学交流中的变异研究小组汇报
第六组 符号学、叙事学、意义圆桌小组汇报
第七组 人类世语境下的生态文学与生态文艺理论研究小组汇报
第八组 数智传媒、文化创意与社会治理小组汇报
第九组 东方文学与文明互鉴小组汇报 |
新图书馆报告厅 |
谭筱玲 |
闭幕式 11:45-12:15 |
下届年会承办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院长周冰教授发言 11:45-11:50 |
新图书馆报告厅 |
金惠敏 |
全体会员大会 杨玉华、徐新建讲话 11:50-11:55 |
午餐 12:15-13:30 行政楼(南大门对面)负一楼餐厅 |
散会 |
二、嘉宾介绍
曹顺庆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任会长,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国批博士生导师(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教师基金获得者,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国家级精品资源公开课负责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美国普渡大学A&HCI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 Culture客座主
英文国际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主编。
Steven Tötösy de Zepetnek
(斯蒂文·托托西)
Steven Tötösy de Zepetnek's research, teaching, and publications are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and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cluding postcolonial studies, (im)migration & ethnic minority studies, feminist & gender studies, film & literature,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 cultural policy, readership & audience studies, Holocaust studies, online course design in the humanities, editing & publishing in print & digital, conflict management & diversity training, history (genealogy and heraldry). Following his PhD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e ta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and at the University of Halle-Wittenberg and is currently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Sichuan University. Tötösy de Zepetnek's work is also published in Chinese, French, German, Greek, Hungarian, Italian, Macedonian, Mahrati, Polish, Portuguese, and Spanish translation. For lists of his publications link to <http://docs.lib.purdue.edu/clcweblibrary/totosycv>.
斯蒂文·托托西教授的研究与教学兴趣包括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媒体和传播研究、后殖民研究、移民和少数民族研究、女权主义和性别研究、电影和文学、数字人文科学和数据科学、教育和文化政策、读者和观众研究、人文科学的在线课程设计、印刷和数字编辑以及出版、历史学研究(家谱和纹章)。在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他曾在阿尔伯塔大学和哈勒-维腾贝格大学任教,目前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席学者 。斯蒂文·托托西教授的著作还被翻译成中文、法语、德语、希腊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马其顿语、马赫拉提语、波兰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出版。
徐新建
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兼任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及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傅勇林
1959年1月出生,四川射洪人。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至1997年在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中西比较诗学、诗学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翻译研究等。出版专(译)著18部,论(译)文50余篇,先后获省部级奖励15项,主持省部级及境外科研项目9项。先后荣获外国文学专项奖、两届“戈宝权文学翻译奖”等。
曾明
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兼任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批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编、转摘、全文转载。著有《诗学“活法”考索》《古代五大山水诗人论》《山水诗画自然》等。曾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六项、二等奖三项。
杨玉华
成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成都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艺术学专委会副会长。代表性著作有《文化转型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嬗变》《陈与义•陈师道研究》《中外文论史》( 获四川省哲社成果一等奖)《成都最美古诗词100首详注精评》(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7部,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获省市各类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主持国家、省、市科研项目10余项。在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工作期间,牵头撰写的30余篇调研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且大多转化为决策。
张哲俊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东亚比较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精通日语、韩语,著有《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东亚比较文学导论》、《幸川幸次郎研究》、《中国题材的日本谣曲》、《杨柳的形象:物质的交流与中日古代文学》、《韩国坛君神话研究》以及《第三种比较文学的观念——文学考古学的可能性》等十余部著作,发表中文、日文、韩文的论文100余篇。曾荣获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大项目《日本五山文学别集的校注与研究》首席专家。从2000开始一直到今天,长期担任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也曾担任日本文部省京都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外国人研究员和韩国国立丽水大学校的客座教授等等,还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金惠敏
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员、博导。社会兼职有北美国际东西方研究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国内《文学评论》编委,英国Theory, Culture & Society(伦敦)杂志、美国媒介生态学学会刊Explorations in Media Ecology (纽约)、美国国际东西方研究会会刊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s (洛杉矶)等国际刊物编委。在海内外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15部,发表中外文论文二百余篇。现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德国早期诠释学关键文本翻译与研究》以及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西差异性话语的四种类型研究》。曾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获得省部级奖励多项。主编学术集刊《差异》(2003年以来)。
叶舒宪
2003年获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特聘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神话学会会长、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荣誉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已出版《文学与人类学》、《原型与跨文化阐释》、《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中国神话哲学》、《神话意象》、《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等著作,并发表论文300余篇。其研究成果曾荣获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奖、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叶舒宪教授曾在《中国比较文学》《文艺争鸣》《上海文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民族艺术》《百色学院学报》等刊物开辟个人专栏,在革新文学研究方法乃至国学方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所倡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已在国内形成声势可观的新流派。
张辉
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副会长、秘书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执委会委员、学术专门委员会主任。耶鲁大学博士后,香港道风山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并在图宾根大学及澳门大学等校任教。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德意志精神漫游:现代德语文本细读》《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文学与思想史论稿》及学术随笔集《如是我读》等。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复旦大学出版社)《文学与思想译丛》(商务印书馆)《中国比较文学文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伯纳德特集》(11卷本)(华夏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译有《巨人与侏儒:布鲁姆文集》(合译)《诗与哲学之争:从柏拉图到尼采、海德格尔》等,另在《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杂志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