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四川大学何一民教授为中心做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23-10-29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31018日下午,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一民受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邀请,为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关于文明起源的相关问题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兴起的讲座。讲座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建峰主持。



讲座内容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关于文明的若干问题;第二个部分、中国对文明理论的创新与中华现代文明;第三个部分、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在第一个部分,何教授回答了什么是文明?文明的标志是什么?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和区别在哪里?文明的源流关系怎么界定等若干问题。如在讲述文明与文化的区别时,何教授认为两者概念不同,文化是指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成果,而文明是指经历历史的沉淀,人们所进步的精神物质的总和;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比文明更加广泛;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态,文明在文字出现、城市形成何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文明重点是物质文化,文化则是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


讲座第二个部分,何教授介绍了中国对文明理论的创新与中华现代文明,主要从文明五维结构理论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展开,重点放在文明五维结构理论,其具体内容指当代中华现代文明的五个方面内容:一是物质文明,包括劳动分工、稳定的物质生活来源和剩余收益,以及相当规模的聚居,如城市文明;二是政治文明,包括出现了国家或国家的雏形,或者正在走向国家,且可能也要容纳其中局部和暂时的政治秩序的崩溃;三是精神文明,不仅由精神的内心生活,还有精神的外在形态和成果,包括文字,或丰富精致的口头语言,有各种可以流传和留存的精神产品,由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等;四是社会文明,社会文明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获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国家文明和人类文明等方面的统一体;五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讲座第三部分,何教授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历史,涉及从中华五千年文明被质疑、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探索以及中华文明五千年实证等内容,尤其是讲座中对“文明三要素”—文字、金属、城市的讲解及其批判性的辨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历史合理性。何教授指出随着全球考古学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已经很难将“文明三要素”作为统一性的共同标志来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用这一理论质疑中华文明是缺乏合理性的。讲座临近结束,何教授以最新的考古成果良渚遗址为案例,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史实提供独特的见证。良渚遗址分布于环太湖流域,距今5300—4300年,以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精美的玉器、陶器、漆器为代表的专门化的手工业,具有文字风格的刻画符号,大型人工营建工程等,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重要实证。

讲座结束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瑜老师做了总结。之后,何一民教授与学院师生进行了热情互动,并回答了学生们的问题。何一民林教授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讲授风格中正儒雅,热情饱满,学院师生深受讲座的启发,尤其是学习了学院师生关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新进的考古学知识,增强了中华文明的自信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