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学术资讯】《文艺争鸣》刊出“曹顺庆研究小辑” |《外国文学研究》载“外国文学史书写与话语体系建构”笔谈

发布日期:2025-03-23    作者:     来源:     点击:

曹顺庆,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国批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任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联第七届副主席,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编委。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担任《中外文化与文论》主编、Comparative Literature:East & West主编、European Review客座主编、Comparative Literature & World Literature客座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一、《文艺争鸣》2025年第2期刊出“曹顺庆研究小辑”

该小辑收录了多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章,围绕曹顺庆教授的“变异学”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 比利时学者西奥·德汉的文章《作为方法的变异学:曹顺庆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贡献》(杨清译),着重论述了曹顺庆的变异学理论及其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英国学者露西娅·博尔德里尼的《曹顺庆的变异学与弗兰克·莫莱蒂的树形、波形与 “反波形” 理论比较 —— 以塔耶卜·萨利赫的〈北迁时节〉为例》(曹漪那译),通过具体文学作品,对曹顺庆的变异学理论与弗兰克·莫莱蒂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 美国学者大卫·达姆罗什的《什么是小说?一种走向文体研究的变异学理论》(张帅东译),从变异学理论角度对小说这一文体进行了探讨。

  • 法国学者贝尔纳·弗朗科的《类同还是差异:曹顺庆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与法国对比较文学差异性的尝试》(杜萍译),对比了曹顺庆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与法国在比较文学差异性方面的探索。

  • 中国学者黄维樑的《曹顺庆的比较文论和 “互鉴” 雄心》 以及高旭东、陈睿琦的《中国学派的前世今生与曹顺庆先生的贡献》,从不同层面探讨了曹顺庆在比较文学理论以及中国学派发展进程中的贡献。

该小辑不仅是对曹顺庆教授学术思想的阶段性总结,更通过对其“变异学”理论的多维度阐释,展现了中国文论参与全球话语体系建构、推动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理论贡献和独特路径。回应文明冲突论,以“和而不同”理念重构跨文化研究范式,探索一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藩篱、强调多元共生与文明互鉴的新知识秩序。



二、《外国文学研究》2025年第1期载曹顺庆等人“外国文学史书写与话语体系建构”笔谈


  • 申丹|从理论修正到理论原创:谈外国文学研究的知识体系建构

在强调文化自信和自主意识的今天,不仅在国内要进一步加强对西方文论的审视和修正,并争取首创理论,而且需要更多地走向国际前沿,在西方文论界发出中国学者的辨析修正之声,乃至原创引领之声。希望中青年学者能以高度文化自信和自主意识,直接参与西方文论界的讨论,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笔者结合研究经历,就如何通过辨析挑战来修正和发展西方文论,以及如何在外国文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提出中国学者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理论两方面谈谈看法。第一方面,首先,应选择西方著名学者的权威观点作为挑战对象,以便更好地扩大中国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其次,通过跨学科研究来创新和超越。第二方面,中国学者要首创研究西方文学的理论,则不仅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和自主意识,而且需要打破长期批评传统的束缚。

  • 曹顺庆|外国文学史书写与话语体系建构

外国文学史书写最突出的问题是长期存在“言必称希腊”现象,过分抬高以古希腊为中心的西方文学,忽略东方文学;相关论著广泛采用东西方文学二元对立的编写结构,在具体写作中存在重西方轻东方的倾向;论述时忽略文明互鉴史实,缺乏对话互鉴的文明观,忽视东西方文学间的影响研究。外国文学史书写要回归史事,重视文明互鉴与东西方文学相互影响,这是重构文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尤其应以外国文学史实纠正当前外国文学史书写中的“言必称希腊”现象。例如,基于古苏美尔-巴比伦与古希腊的文明互鉴史实,应当将《吉尔伽美什史诗》列于古希腊《荷马史诗》之前,并论述它对《荷马史诗》和对希伯来文学产生的影响;基于阿拉伯文明对文艺复兴的重要影响,论述阿拉伯文学对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基于现当代东西方文学与文论的相互影响,论述东方文明互鉴以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学与文论的影响。

  • 高旭东|论外国文学研究的诞生及其中国主体意识

中国古代就与印度及东亚国家有着频繁的交往,由于没有民族平等的观念而没有产生外国文学研究。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是在五四文学革命之后诞生的,然而其浓重的反传统与西化色彩遮蔽了中国的主体意识,不过深入研究还是能够发现其中的中国主体意识,因为反传统与西化的动因来自传统的振兴家国社稷的使命感。正是这种感时忧国的使命感,潜在地变异着外国文学研究的方向,使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而苏联建设成功之际整体性地向左转。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主体意识则成为自觉的努力追求。聂珍钊教授创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就是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在中国的主体意识觉醒之后自觉进行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当然,增强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主体意识并非主体吃掉客体的非此即彼,而是互为主体的民族平等相待。

  • 朱振武|中外文学的传播互鉴与归异平衡一一以“中国非洲文学学”的建构理路为中心

文学传播从来不应是单向单一的,而应该是双向流动和交流互鉴的;不应是区分主流和非主流的,而应该是尊重和体现多样性的。因此,相关文学研究也就不应是对某一方的顶礼膜拜式或对某国理论的照搬套用式或跟风随大流式,而应该是立足各自本土、尊重文化差异性和民族性,充分展现自主性的互动互鉴式;其相关翻译活动则不应是居高临下的俯视式,也不应该是降尊纡贵的仰视式,而应该是充分尊重源语读者文学文化和目标语读者文学文化的、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的归异平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