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交流合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正文

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为中心做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23-05-18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3516日下午,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其林受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邀请,为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座。讲座由成都大学原副校长、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杨玉华教授主持。


  

讲座正式开始前,举行了一场短暂的赠书仪式,杨玉华教授向傅其林赠送了其最新力作《成都最美古诗词一00首详注精评》。本书选取了100首有关成都的诗词佳作,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成都的繁华富庶,更反映了成都独特的民风民情,有力地印证了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讲座中,傅其林教授应用美国著名文论家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文学“世界--作品--作者--读者”“四元素”说指出:几乎所有的文学理论,都把一部艺术作品分为四种成分,并通过强调其中的某种成分而形成不同的文学观。首先,是作品,作为人的产物,一种人工制品,第二个成分就是制造者,艺术家,艺术家把思想与情感投射到作品,烙印上了艺术家主观特征;第三,作品是被视作为具有一个主题,即这个主题即世界,任何作品都是对世界的一种主观化反映,因此作品有一个世界;第四个成分是对象是读者,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作品必须被接受,接受者构成了另一个重要元素。接着,在讲到文学何为时,傅其林教授认为在过去,文学注重道德教化功能、社会化功能以及认识启蒙功能。在讲到文学的当下状态时指出,文学现在的存在形态出现超文本与多媒体存在、交互性与未完成性、文学语言的多样性与口语性等特征。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造成巨大冲击,使得文学的功能更注重审美与纯粹娱乐功能。文学出现危机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使文学不断产业化与商业化。最后傅其林就AI与文学的未来讲述了自己的看法。傅其林教授结合具体的实体案例展开,通过对GPT诗歌的创作鉴赏论述了GPT文学未来的造成的冲击、发展的新的未来可能性。

讲座结束后,傅其林教授与学院师生进行了热情互动,并回答了学生们的问题。傅其林教授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讲授风格中正儒雅,热情饱满,学院师生深受讲座的启发,尤其是开拓了学院师生关于GPT对文学未来造成的影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