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交流合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正文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王邦维到校讲学:解码“大理”地名背后的历史与神话

发布日期:2025-04-17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年4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王邦维应邀做客成都大学,以《三个地名 一个故事:我们怎么理解历史与神话?》为题,为师生带来一场跨越地域与文明的学术盛宴。本次讲座由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一带一路”与巴蜀文化数字化工程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罗文军教授主持,吸引了近百名师生及文化爱好者参与。

王邦维教授在学界享有盛誉,曾先后担任北大东方学系系主任、北大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等重要职务,长期致力于梵语及汉语佛教文献、佛教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影响深远。讲座伊始,王教授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世界史著作——《史集·中国史》”开篇,通过乞台西南方地区的三个关键名称——云南大理、古代西北印度的“犍陀罗”与阿富汗的“罕答合儿”,串联起一段横跨中国、南亚与中亚的文明互动史。

他先从白族古籍《白古通记》中的“观音伏罗刹”传说切入,剖析大理如何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象征。同时结合《白古通记》中“阿育王封子于苍洱”的记载,指出大理与印度佛教的深厚渊源。而元宪宗三年忽必烈远征大理、灭段氏政权的史实,则揭示了蒙古西征如何将大理之名以“哈喇章”(Qarajank)传入波斯,成为丝路信息流动的关键节点。

接着,王教授聚焦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史集·中国史》的记载,剖析了“大理”在波斯文献中的多重称谓:印度人称其为“健陀罗”(Kandhar),波斯人则称“坎大哈”(Qandahar)。他援引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研究,指出这种命名并非地理误读,而是中世纪印度佛教传说与地名随商路向中国西南“移植”的结果。拉施特编纂《中国史》时,依据两位中国“贤人”带去的由三位僧人编撰的史书,更印证了中波文明通过佛教纽带实现的深度互鉴。

然后王教授进一步以阿拉伯史家叶耳孤比、泰伯里的著作为例,揭示早期伊斯兰世界如何将中国纳入“诺亚后裔”或“波斯法里东王封地”的神话体系。这类“嫁接式叙事”并非史实谬误,而是不同文明为理解异域而构建的“神话桥梁”,凸显了古代族群通过传说实现文化共情的智慧。

讲座尾声,王教授为师生答疑解惑。待讨论结束,罗文军教授对讲座内容做了总结,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杨玉华向王邦维教授颁发了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集刊编委聘书。

文:刘津巧

图:文彩婷

审核:余红艳